中央以督察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八省考卷书写以法治推动改革担当
实地查看或突击检查政务服务大厅、行政执法机关、信访接待室等政府相关办公场所,以及民营企业、商户、生态环境保护现场、农贸市场、学校食堂等;与党政机关干部及一线执法人员、公职律师、法律顾问等个别谈话;同民营企业家及管理人员座谈;随机与办事群众进行交流;查阅台账和案卷材料……
在2019年12月13日至20日为期7天的时间里,中央依法治国办派出多个督察组,分赴河北、山西、浙江、江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了解这些地方的法治政府建设基本情况,总结经验,查找制约法治政府建设的痛点难点堵点,发现问题,有效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推进当地改进工作,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决策部署在当地得到贯彻落实。
督察发现,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习惯正在养成中,“关键少数”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责任被压实,执法日趋文明规范,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效果日益彰显。
法治思维养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法治意识和观念层面的法治思维,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基础。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避免埋钉子、留尾巴,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督察组发现,地方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解决问题的习惯正在养成中。
在云南督察期间,第六督察组实地查看滇池依法治理工作。滇池大坝上,正在晨练的群众纷纷反映:最近这5年滇池的水一年一个变化,越来越清!滇池污染严重时一度污浊难耐,甚至发出阵阵腥臭味,根本没法在这里运动;如今,治理后的滇池清波荡漾,湖岸湿地公园鸟语花香,大家又纷纷回到大坝上晨练啦。
云南省通过加强立法来保护滇池。2019年11月底,云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云南省阳宗海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标志着包括滇池在内的云南9大高原湖泊陆续迎来新的保护条例。近年来云南对高原湖泊保护条例进行了密集修订,实现了一湖一条例,为云南9大高原湖泊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2013年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此后,颁布实施的昆明市政府规范性文件《滇池分级保护范围划定方案》等,对滇池一、二、三级保护区具体范围、面积等进行了明确划定。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还有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并因此实现了沙漠到绿洲的蜕变。这里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曾经“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十山九秃头,风起黄沙飞;白天点油灯,晚上土堵门”,生态环境恶劣。但右玉县以法治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法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注重运用法治手段打造绿色产业。
包括制定出台《关于植树造林安排意见》《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定》《右玉县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文件,完善《右玉县森林资源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意见》等文件,组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队等,组织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住建、林业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等,使得如今的右玉县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范例。
此外,贵州也通过完善立法、形成常态化综合执法格局、加强巡查监管等多个举措,让曾经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点名通报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拾往日风采。
关键少数负责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而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则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其是否能真正履行好职责,对于法治政府建设至关重要。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对党政主要负责人抓法治建设的第一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甘肃,各地都制定了工作方案,分解了工作任务,把法治政府建设纳入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甘肃研究制定了《甘肃省法治政府建设重大责任事项约谈和挂牌督办试行办法》《甘肃省法治政府建设重大违法行政问题线索调查核实转交试行办法》。每季度分别对14个市州、兰州新区,183个省直部门和省属事业单位进行日常考核,年末进行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列入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兰州市把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权重达到10%,并严格落实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在贵州,督察考核“指挥棒”作用有效发挥。全省认真落实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把依法行政纳入行政机关目标绩效考核和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内容,每年组织开展考核,层层压实责任,倒逼任务落实。
山西印发《山西省贯彻<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实施办法》。省委、省政府将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省级督察计划,省委依法治省办连续两年对11个市的市委书记、市长履职情况进行全覆盖实地督察,对省直机关进行书面督察。坚持主要领导挂帅,严格落实法治政府建设“一把手”责任,建立健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
江西组织全省新提任厅级领导干部进行法律法规知识任前考试,对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予以通报批评。出台《江西省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办法》,考核结果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2017年以来,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问题4424起、处理6273人,不断加大行政追责问责力度。
执法日趋规范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是《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
河北在省、市、县同时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试点。从先行先试,到全面推行,构建了“1+2+3+4+5”制度体系,即1个实施方案;音像记录设备配备、法制审核队伍建设2个文件;行政执法公示、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3个办法;《执法流程图》等4个模板;执法事项、执法人员等5个清单,把“三项制度”落实到执法实践中。
督察组赴河北省公安厅实地督察后发现,全省公安系统2018年全年,依法公开5.9万起案件办理过程、380万条接处警信息、7.88万份行政处罚决定书、582份行政复议决定书,行政执法工作更加规范透明。
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在河北,73.23%的社会公众表示行政执法环境“变好了”,获取执法信息更加便利,执法效率明显提高,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对行政执法满意度逐年提高,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行政执法的满意度从2015年度的44.42%提升为2018年度的72.74%。
陕西全力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创新行政执法方式,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管理制度,及时查处和制裁各类违法行为,行政违法或不当行为明显减少,有效维护了经济社会秩序。扎实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5个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意见》全部印发。陕西还严格执行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等要求,严格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持证上岗,保障公正文明执法。
江西在建成“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督平台,实现行政执法全域推开、全项进入、全程监管、全部公开。推进“行刑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信息互联互通。
营商环境优化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抓手,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目标的法治化政府正在推进建设。
《纲要》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等。
在浙江,2018年,浙江全省“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90.6%,人民群众满意率达96.5%。2019年浙江省政府再次启动“民生实事办得怎么样,由你说了算”活动,接受全省群众评价打分。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改革环评审批制度后,改革区域内环评文件编制时间平均缩短65%,费用平均减少55%。
台州市最大限度精简和优化各类证明,逐步实现了“六个一律取消”:一是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二是能够通过个人现有证照证明的;三是能够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方式解决的;四是能够被其他材料涵盖或者替代的;五是能够通过网络核验的;六是开具单位无法调查核实的。截至目前,台州市、县两级共取消证明材料7285件,事项范围由行政审批拓展到公共服务领域,完成了从“减证便民”向“无证利民”的升级,实现了便民利民和基层减负的双赢。
衢州市则在浙江省率先成立“营商环境建设办公室”,在前端证照申领环节,着力推进政府后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运用,大幅缩减办证时限;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通过“公共数据仓”建设,为行业信用评价和监管提供数据,提升监管能力水平。着力推动更多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一证通办、全市通办”,全力打造“掌上办事之城”。
江西省本级行政许可事项精简率达73%,其他行政权力事项精简率达82.5%,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全面推行“一窗受理”改革,目前全省94%的市、县不动产登记、房屋交易、税务实现了“一窗综合受理”。督察组所到之处均看到实体办事大厅实行延时错时预约服务。
河北出台《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切实疏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难点”。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能。目前,1236项省级事项、5441项市级事项、52350项县级事项网上可办。
山西制定《山西省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规定》,对省政府确定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统一清单告知、统一平台办理、统一信息共享、统一收费管理,对企业承诺事项,政府不再事前审批。在晋城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将全市29个单位313项行政审批及关联事项划转至审批服务管理局统一管理,实现“一枚印章管理审批”。
陕西持续压减行政审批事项,共承接国务院取消和下放事权684项,省级累计取消、下放或委托行政审批事项911项。积极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对新兴产业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对疫苗、药品、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涉及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品,实行全方位、全品种、全链条的严格监管和重点监控。
甘肃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民营企业“组合拳”,深入开展“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突破年”、“维护民企权益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全面推行税收优惠“不来即享”等措施,推动服务民企精准化,采取有力措施化解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兰州市全面建立并推行服务承诺“四办四清单”管理制度。嘉峪关市大力精减政务服务事项,3720件证明及相关材料精简至1360件,精简幅度达63%。
记者 | 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