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青海--法制网
- 三种类型 四个层级
-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青海
- 发布时间:2021-06-03 05:05 星期四
- 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
编者按
2005年6月,青海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平安青海”建设。
2009年以来,青海省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成为全国唯一 一个连续10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的省份。“平安青海”建设特别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群体性事件、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分别下降29.2%、2.1%和5.9%;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总量实现连续6年下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实现连续8年提升,从2013年的81.38%上升到2020年的90.98%。
2014年8月,青海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青海与川甘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集中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
2020年1月,青海省委平安青海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平安青海建设从此掀开新篇章。
当前,青海以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按照“城市治理重在精细、农村治理重在精美、牧区治理重在精进”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探索创新“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
本报今日刊发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海东市互助县、果洛州达日县三地创新社会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经验报道,以窥“城市治理重在精细、农村治理重在精美、牧区治理重在精进”之精髓。
西宁市城中区
高效能社会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萍 徐鹏
城中区是西宁市中心老城区、古城西宁发祥地,下辖8个镇办,总人口32.08万人,城镇人口31.89万人,辖区有省、市党政机关和繁华的商业中心。近年来,城中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老城区焕发了新活力。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幸福感增强,离不开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城中区委书记强建海介绍,城中区始终坚持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切实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中央活力区保驾护航。
群众身边有了24小时平安在线
城中区区长吉辉告诉记者,曾有人大代表问他何为真正平安,他打了个比方:一个18岁妙龄少女,半夜穿着漂亮连衣裙,坐在街边凳子上刷着手机,怡然自在。
虽诙谐幽默,却生动形象。为实现这一“目标”,2017年,城中区在全区设立了10个“24小时平安在线”综合执法服务站,初期投资2000余万元,每年运营费用1800万元左右,这对当时财政紧张的城中区来说实属难得,也看出该区推进平安建设的决心和力度。
“24小时平安在线”站点以公安机关为主导,城市管理、城乡建设、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行政执法部门协调配合,每个站点根据实际情况配置力量,实行定点设岗和动态巡查(车巡+步巡)相结合的勤务模式,强化对广场、商圈、学校等重点公共区域的巡查管控,有效提升了街面见警率和综合执法能力。
莫家街是传统小吃美食街,更是网红打卡地。在街口,一辆“24小时平安在线”中型警务车非常显眼,车上设置多个服务窗口,警务车旁边排列着多辆电动巡逻车。仓门街派出所所长张启辉说,服务站起到了很强的震慑作用,以前常见的扒窃、盗窃犯罪如今几乎消失,实行综合执法和服务后,执法效率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数据显示,城中区治安警情从2017年的18086件下降到2020年12707件,治安案件从2017年的2927件下降到2020年的2412件,全区治安状况逐年好转。
五治融合让市域治理落地生根
5月10日,有居民在南大街“邻里牵手”微信群反映垃圾堆放无人管问题,5月13日,“中区政务”微信公众号即在该群里进行了回复。从梳理出这一问题到转交南滩办事处处理,再到微信群中进行回复,在城中区综合信息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这一民生事项的闭环办理流程。
2017年城中区启动“邻里牵手”工程,以为民服务为宗旨,以社区网格为单位,以微信群聊为平台,组建微信群338个,覆盖辖区近30万群众。8个镇办、29个社区负责同志全部入驻本辖区各微信群,各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入驻“邻里牵手”领导工作群。截至目前,累计收集社情民意1万余条,回复群众咨询1.1万余次,化解矛盾纠纷900余起,利用微信群中群众提供线索破获案件23起。
城中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马祯青说,多年来,城中区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形成了一大批治理经验。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落地生根,全区坚持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无”老旧楼院是困扰城市治理的“老大难”,红色物业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剂良药”。礼让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红色物业”党支部书记金波告诉记者,党支部引领、业主委员会参与、物业公司管理服务,这种“红色物业”服务模式通过党建引领,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积极作用,破解了物业管理难题。
位于大同街小学的城中区未成年人普法教育基地是法治建设的亮点之一,其包括8个功能区23个板块,科技感十足,通过寓教于乐提升了孩子们的法治意识。而南川东路派出所则围绕“织网搭台增微力”三大机制,逐步形成了公安民警为主导、政府人员为主力、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平安共同体”,荣获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
增进民生福祉护航高质量发展
在基层治理中,城中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针对性开展靶向治理,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爱老幸福食堂”就是典型。
“中午吃的有牛肉、茄子、凉粉、油菜,我和老伴一起吃的,每人才10块钱,我俩没吃完,打包回去晚上吃。”说这话的是来自城中区七一路西社区的宋新仁老人,他对社区“爱老幸福食堂”的可口饭菜赞不绝口。
“城中区把非营利性作为基本原则,坚持‘爱老幸福食堂’由政府运营,高标准建立了‘中央厨房’,为全区29个社区‘爱老幸福食堂’统一配餐送餐,建立了15分钟服务圈,确保老人能够吃上物美价廉、安全可口的饭菜。”吉辉说,“爱老幸福食堂”运行以来,提供助餐服务15万人次,有效解决了高龄、孤寡、独居、空巢及其他老年人的午餐问题。
高效能的基层社会治理,在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了巨大推进作用。
水井巷作为西宁市最早的商业街,经过升级改造后,将于7月30日正式投入运营。在这里,涉及合同、产权、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纠纷较多,去年底成立的水井巷商圈人民调解委员会,目前已化解各类纠纷十余起。“成立调委会,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商圈健康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环境。”调委会主任陈琪说。
放眼全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非常明显。从2016年到2019年,城中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6.1%。
“实践证明,高效能的社会治理不仅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增进了民生福祉,而且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注入了中区动力。”吉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