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交出亮丽答卷
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交出亮丽答卷
图为2019年3月27日,罗东川大法官敲响法庭庭审“第一槌”。
图为2019年1月2日至9日,知产法庭举办工作部署暨业务培训班。
图为2019年7月23日,该庭法官赴江苏南京开展首次巡回审判。
图为2019年4月23日至26日,法庭在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举办公众开放周、集中开庭周活动。
图为2019年7月31日,罗东川副院长与国际法院院长优素福一行交流座谈。
图为2019年12月9日至13日,法庭举办集中宣判周活动,对部分有标杆意义的案件进行集中公开宣判。
2019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揭牌办公,成为世界范围内首个在最高法院层面设立的专门化知识产权审判机构,行使统一审理全国范围内专利、垄断等技术类知识产权上诉案件的终审职能。
一年来,知识产权法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赋予法庭的职责使命,深化技术类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实现了良好开局。2019年,法庭共受理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1945件,审结1433件,结案率达73.7%。通过依法公正高效审理一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知识产权案件,形成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标杆性判决。法庭二审实体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73天,管辖权异议二审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29.4天,技术类知识产权维权周期长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法庭建设实施“统一裁判标准系统工程”,进一步推动了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裁判尺度的统一。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专利民事与行政案件协同审理机制,建构“1+76”(知识产权法庭+76家高中院知产庭)技术类知识产权审判格局;探索巡回审判模式,实行“勘验+庭审”审理机制;建立“全国法院技术调查资源共享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助力提升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效率。强化队伍能力水平,主动推进司法公开,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服务中央决策并提出立法建议,积极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代表点评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安徽省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魏臻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正式设立,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法治环境的巨大进步,机构专门化、审判人员专职化和审判工作专业化,有效解决了知识产权裁判中尺度不统一、诉讼程序复杂等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难题。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成立一年多来,已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经验与案例,逐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并形成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标杆性判决,在目前全球化面临重大调整的阶段,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抗压能力,极大提升了科技型企业的创新信心。可以预见,我国知识产权司法审判的新局面已经打开,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国际公信力和吸引力在提升,这对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知识产权强国意义重大。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 马一德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设立,是全面深化司法改革、推进公正司法的重大举措,在我国法治建设和人民司法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正式办公,提升了中国法院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大制度创新,也为中国知识产权对外交流交往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法庭办公以来,审理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标杆性案件,促进了裁判尺度的统一。与此同时,法庭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助力司法审判的作用,为世界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扫描二维码 了解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