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县用活“八支队伍”开启“融合式普法”新模式
近年来,峨山县有效整合资源,完善普法机制,用活普法专员队、普法专业队、扎根基层普法队、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服务队、法治副校长、“法律明白人”、乡村文艺队“八支队伍”,有效激活在法治宣传、政策解读、隐患排查等方面的前哨作用,形成高标准、多元化、全方位的普法队伍,构建覆盖全县的“大普法”工作网络,让普法更显“烟火气”、更暖“百姓心”,在彝乡大地营造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群众的法治满意度和获得感,开启彝乡普法新篇章。
用活普法专员队。依托驻村干部、村(社区)民警、党政机关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等力量,形成一支由78名组成的群众身边素质高、结构优、用得上的普法专员队伍。普法专员队从细微处入手,锚定民生问题,负责深入乡村、社区做好社情民意收集,开展普法宣讲、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命案防控、治安隐患排查等工作,把普法融入社会管理全过程,引导和促进居民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以点带面,实现普法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深度融合,推进法治彝乡建设。
用活普法专业队。组建由434 名政法单位干警、主要行政机关干部职工等力量构成的普法专业队伍。聚焦农村初中以下文化且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村青壮年、不良行为青少年、外出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以及三年来发生过命案、矛盾纠纷或信访问题突出、中小学校等重点区域,下沉包保责任村(社区)入户入域开展“一对一”的普法宣讲、心理疏导、行为引导、化解纠纷等系列普法帮教活动,并严格工作记录,实行定期回访,确保全面提升普法实效。充分发挥政法队伍主力军作用,精心组织开展进村、入户、到人的“百名干警进百村”普法活动,实现重点区域、重点对象普法覆盖率达到100%,全力遏制“民转刑”“刑转命”案件的发生,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用活扎根基层普法队。依托乡村干部、政法干警、调解员、治保员、社区网格员等不同群体,组建2112人的扎根基层普法队。扎根基层普法队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和法治需求,积极向基层群众宣传法律法规,真正把普法土壤深耕在基层一线,将普法行动落实到每一个村组,实现普法工作再无漏“网”之“鱼”。同时,充分发挥扎根基层普法队伍贴近基层面向群众和人熟、地熟、情况熟、底数清的优势,常态化掌握村(社区)人员动态,及时收集提供相关信息情报,积极会同普法专员队、普法专业队开展好“重点普”工作,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用活普法讲师团。按照政治素质强、理论素养高、专业知识精、授课经验丰富、且热心法治宣传教育事业的标准,组建以党校教师、政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及律师等专业人士为主的66 名“八五”普法讲师团。普法讲师团成员积极参与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行业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专题法治讲座等普法宣讲活动,深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大力开展以宪法、习近平法治思想、民法典、党纪党规、国家安全、乡村振兴等为主要内容的普法宣传和法律宣讲活动,为推动彝乡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
用活“红马甲”志愿者服务队。依托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青年志愿者、社区网格员等力量组建的80人“八五”普法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身穿“红马甲”深入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广场、社区院坝、网格责任区、田间地头、居民群众家中积极开展宣讲,努力为群众提供贴心、耐心、细心的法律服务。同时,协同相关单位参与群防群治平安建设,助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
用活法治副校长。充分发挥32名法治副校长作用,以校园欺凌、性侵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重点,利用学校主题班会、开学第一课等多形式深入全县20所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与法童行,呵护成长”普法宣讲活动,多渠道为青少年学生提供法律知识,培育法治观念,有效降低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风险。
用活“法律明白人”。积极打造基层法治建设生力军,按照每个村(社区)至少培养5名以上“法律明白人”的工作要求,培养一支由基层一线村(社区)干部、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组成的390名村(居)“法律明白人”队伍,承担收集社情民意、宣传法律政策、调解矛盾纠纷、引导法律服务等职责,成为在群众身边找得着、用得上、真管用的法治带头人队伍,促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引导和促进群众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实现以点带面、连网成片,不断提升村(居)法律服务能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法治力量保障。
用活乡村文艺队。充分发挥彝乡民族文化优势,结合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创作一批融合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尊老爱幼、防范电诈、交通安全、乡村振兴等主题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法治文化与民族文化相融的法治文艺节目。全县196支乡村文艺队通过“文艺+普法”的形式,在重大节庆日、法律法规实施日、民族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艺汇演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