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作品登记重数量更重质量
作品登记是版权管理部门的一项基础性社会服务工作,江苏省版权局对此高度重视,始终把作品登记作为促进创新创作、提升全社会版权法律意识的重要举措来抓。2018年,江苏省作品登记量超过30万件,总量突破100万件,作品登记申请主体超过3.35万个,其中企业0.89万家,自然人2.46万人,并以日均新增60个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作品登记的效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版权社会服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不断开启登记工作新征程
回顾江苏省作品登记工作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5年到2006年,江苏省版权局版权处具体负责,作品登记从零开始,1995年8月8日颁发了全省第一本作品自愿登记证书,2006年实现作品登记3683件,登记工作稳步推进。2007年2月,江苏省版权协会成立,省版权局将作品登记工作委托该协会负责,作品登记工作进入第二阶段,一直到2013年。这两个阶段的共同显著特征是“收费”。2013年10月,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取消作品登记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要求,全省开始实行免费登记,就此开启了江苏作品登记工作的新征程,作品登记工作发展到第三个阶段。2013年,免费登记仅仅实行了3个月,登记量增加明显,达到3.2万件,同比增长70%以上。在免费等多种举措的共同作用下,这一高速增长的势头直到2018年全省开展“作品登记质量年”活动后才趋于平稳。从2018年开始,全省作品登记工作进入由数量快速增长转向质量明显提升的新阶段。
作品登记从收费向免费过渡时,江苏省版权协会有10人专职从事作品登记工作,年登记量在2万件左右。作品登记免费后,登记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当时的条件很难满足新形势需求,所以必须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经费保障和突出“互联网+”上下足功夫,才能确保为著作权人持续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作品登记服务。
多举措促免费登记顺利进行
免费登记从2013年悄然开始,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却凝结了多部门提供的多方面支持。
在组织架构上,江苏省版权局以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省版权协会开展作品登记工作,江苏省版权协会为此专门成立了江苏版权保护中心,安排10名劳务派遣人员面向社会提供作品登记服务。各设区市先后批准在区县机关、各类协会、园区和企业成立版权工作站130多个,专兼职人员超过200人,配合江苏版权保护中心在各地开展作品登记受理、宣传发动和作品登记证书发放工作。通过省、市联动,作品登记服务逐步深入基层,遍布全省,形成了一张网,做到了全覆盖。版权工作站每位受理员上岗前须到江苏版权保护中心进行岗前培训,江苏省版权局每年均组织全省范围的培训,有的市不定期组织培训,登记能力建设持续推进。
在经费保障方面,江苏省政府要求对作品登记所需经费按照公共财政、分级负担、平稳过渡、规范管理的原则统筹安排。据此,省级财政落实了作品登记专项资金,随后,江苏省版权局和江苏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一般作品免费登记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地解决作品登记工作经费问题。通知下发后,各地结合实际多方筹措,作品登记工作经费陆续到位,省、市两级作品登记经费保障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为提升工作效率,江苏省版权局于2014年立项开发“江苏省作品著作权登记平台”。2015年3月,平台上线后,作品登记申请、受理、审核和发证工作实现远程无纸化,登记流程全面精简,便捷度大大提升,得到社会广泛好评。随后,重复登记核查(查重)、优秀作品推荐、用户信用评价、数据统计上报等新功能于2017年上线,2018年完成了120万页纸质存量档案的数字化,2019年开启了作品登记电子证书功能,新功能在登记审核、数据挖掘、提升效能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严格审核提高作品登记质量
从某种程度上讲,作品登记数量是衡量作品登记工作成效、区域文化创新力和版权社会认知度的重要指标。为督促各地加大工作力度,江苏省版权局每月通报各地作品登记量,每年发布作品登记分析报告。各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资源禀赋限制,千方百计提高作品登记有效性和知晓度。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中,南通市、苏州市登记总量接近30万件,淮安、南京、昆山(昆山属于省直管县)均超过8万件,其余各设区市均超过1万件。
在作品登记得到广泛认可、登记数量大幅攀升的情况下,江苏从2016年开始把工作重心逐步向提高作品登记质量转移,2018年实现全面转向。其间,为有效控制个人纪念性摄影作品(普通照片)登记申请,审核员耐心做好申请人工作,劝阻了普通照片的登记,摄影作品登记数量明显下降,登记质量大幅提升。从2016年开始的优秀登记作品申报认定活动受到社会广泛关注,3年来已认定优秀登记作品232件,涵盖了文学、音乐、影视、动漫、美术、摄影等多数作品门类。为督促各版权工作站严把质量关,2018年还开展了版权工作站质量核验工作,对申报的98家工作站进行考核,最后39家工作站达到核验标准,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随着作品登记证书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登记申请中各类问题开始层出不穷,其中将他人作品登记在自己名下的侵权登记问题尤为突出,高峰时工作人员一天要核查近30起。侵权登记主要发生在两个群体当中:一类是申请人没有起码的版权知识。通过宣传教育,这类申请人一般会积极学习《著作权法》知识,更加尊重版权。另一类是申请人通过恶意登记取得作品登记证书后,在电商平台利用“通知—删除”规则打击竞争对手。对此,江苏版权保护中心发布了《关于对不诚信登记申请加强管理的公告》,对这类申请进行治理。此外,审查人员不仅通过作品登记平台的查重系统进行内部查重,还会在公网上进行搜索查重,严把登记审核关。一旦发现侵权登记情况,首先关闭该申请人账户,要求其书面说明情况。对于企业申请人,还要求其组织员工开展版权知识培训,并提交培训情况报告和现场照片。根据目前情况判断,侵权登记现象将长期存在。下一步,版权管理部门可以探索建立作品登记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对侵权登记现象进行全面治理。
我国作品登记工作已连续开展26年,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社会接受度,但作品登记在制度设计层面仍面临立法位阶不够高的基本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根据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著作权法的修订草案今年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为此,笔者呼吁,立法机关应高度重视作品登记工作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业已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在《著作权法》修法过程中应加强顶层设计,回应社会关切和发展需求,将作品登记相关条款纳入《著作权法》框架,明确作品登记证书在法律适用中的地位作用,通过作品登记的广泛触达功能,提升全社会版权法律意识,推动我国版权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者袁学术系江苏省委宣传部版权管理处副处长,郑思萱系江苏版权保护中心副主任)
作者:袁学术 郑思萱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2019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