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版权保护:苛刻还是严谨?
从九月爆出摄影师王源宗的延时摄影素材被多家卫视盗用,到近来热议的创客的产品创意被投资人窃取,版权问题再次引发全民关注。相比于国内对于版权保护是否到位的探讨,英国国民则聚焦于英国版权法案是否过于严格,以至于给国民生活带来不便。但不可否认的是,英国版权保护的严谨很有借鉴价值。
在英国读书期间,我对版权的初次感知是在新闻写作课上。为了给学生提供参照,老师复印了往年学生的优秀新闻让大家传阅,看到有的同学拿起手机拍照,老师马上制止,告知大家这些文章都是经过作者同意才打印出来在班级内部使用,绝不能拷贝。通过上网检索,我们发现“私自拷贝”是英国版权保护的大忌,在2014年10月之前,从自己购买的CD拷贝音乐到自己的设备都属犯法。目前,虽然版权法对私人拷贝的限制适度放宽,但将个人购买的音像制品拷贝给他人仍旧违法,私自拷贝计算机程序亦不被法律允许。
同样,在参加了学校的实习项目后,我再次感受到英国人对于版权的严谨。那时我应校方邀请写了两百字的感想发到指定邮箱。第二天,工作人员回邮件表示感谢,问我希望怎样署名,并在邮件里清楚交代这段文字会用作视频素材,在项目结束后的交流会上播放。半个月之后,工作人员再次发来邮件,告诉我视频会用于另一个交流活动,如果我不希望自己的文字被展现在这个活动中,可以通知他们撤掉。虽然只有两百字,可校方尊重每个人劳动成果的诚意令人感动。
初到英国,习惯在国内免费下载音乐的我们的确有些不适应,因为英国线上发布的影像制品要付费才能下载。同样,word或者excel等办公软件无法从网络下载,如果在英国购买没有提供Office软件的电脑,就需要每个月花一顿炸鸡的钱购买Office的使用权。而数据库更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点,各大高校每年要拨付大量经费购买数据库的使用权限,才能让学生免费利用数据库检索、学习。但正是这种严格的态度,才保证了英国文化产业的平稳发展。
当然,英国版权法的严谨中也有比较严苛的部分。比如媒体对于“私自拷贝”的争议就长达十年,《每日邮报》编辑Harry Wallop曾指出在1800万英国人都拥有mp3的情况下,将个人购买的音乐从电脑拷贝到iPod就被视为非法“格式转换”很不合理,消费者中心首席执行官Mike O'Connor也认为英国版权法不够与时俱进。
如何将知识产权保护和多媒体环境更好地结合,值得英国的立法部门思考,但英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优点也值得其他国家关注。
作者:张心怡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15年11月30日